12.31.2014

2014



2014竟也過到尾聲了呢,沒想到過得這麼快。
一年下來發生了這麼多事,
從開始的死守陣線咬牙堅持到釋懷放下,
多修了一些課其中好的壞的痛恨的都有,
得到了一些朋友最終又失去,
感情不意外的仍舊是一場空。
問問對這年有什麼感想呢?啊反正就這樣吧。

2014可能是我最入世的一年吧,每每緊盯著社會新聞政治消息心裡都又氣又急,
一年下來跌宕起伏不斷,三月太陽花學運、七月高雄氣爆、十一月的翻轉又或是香港學運,有時我真失去了對政權的信任;
可是這年聽得越多看得越多竟也漸漸習以為常,
或許吧,我還真沒法摸透這異象,面對六月飛霜我只笑得哀傷。

說實話這一年下來好像真沒坐下來好好記錄些什麼,怎麼說呢,有時真想刻意避開苦的痛的需要多費唇舌的,打開private facebook想寫寫近日的心情也嫌麻煩,更別逞論日記了。哪怕一點外部性的困擾也沒有就是懶得陳述,於是又開始刷刷足球逛逛網拍好似這些無關緊要的瑣事真能讓我快樂似的。要怎麼找回快樂呢,要怎麼不再失眠呢?不求明年有什麼作為,只希望能在看似三年一週期的人生可以過得順遂些啊。

12.04.2014

Interstellar:星際效應,或是愛的效應


獻上久未出現的電影文!
有時憑藉著導演就可以決定要不要看片,而諾蘭就是其一。
實在很佩服他的說故事功力。
再來這部電影讓我第一次做出二刷這種事。以下有雷。

11.09.2014

Erik Durm:Player Profile+十問十答

最近覺得Erik Durm蠻可愛的。在湯缽偶然發現了這篇十問十答,發現好像還沒有中文翻譯哪,就順手把它翻出來了。另外這篇也整理了些球員資訊。

Erik Durm十問十答


(紅色的字是問題,藍色的字則是Erik自己加上去的選項或評論)

1.當我聽到Reus受傷時,我覺得⋯⋯

✓我覺得非常難過
   我哭了
✓我試著安慰他

註:2014世界盃前夕,Reus在友誼賽中左腳腳踝受傷而無法繼續跟著國家隊出賽,因此錯過了這次的冠軍。

10.05.2014

2014初秋香港散策:Wandering in Hong Kong


嘿我從香港回來啦。一個台北人在香港閒晃,才幾天的光景,我竟有點想念那兒啊。四天實在太過短暫,感覺還有好多地方沒去到、好多東西沒吃到。現在邊聽著陳奕迅的粵語歌邊回憶前幾天的點點滴滴,圖多,請耐心等待。

10.01.2014

讓我們一同攜手走向未來的路。

>>想多翻譯些德國球員訪談,可是不會德文這檔鳥事讓一切窒礙難行啊。唉除非是名氣大些的球員,U20、U21的孩子們曝光率低,英文翻譯更是少之又少,等到天荒地老都沒什麼素材。

>>一向眷戀過去,有空的時候就會拾起舊東西回味,日記、書本、從前最愛的電影仍然是那樣不可或缺。

>>規劃獨自一人的香港自助行雖然大多是期待,不免仍有一絲緊張啊,尤其是在龜毛病又犯了的時候。語言很通、習俗相近,但我仍期待能從中發掘一點不盡相同的異國情調。未來應該會生出一篇遊記。

>>大二上,21學分。噢我害怕,但我也期待。

>>高一非常喜歡的電影Once竟然改編成音樂劇了,在倫敦上演。讓我驚訝的是男主角是我之前看Doctor Who時喜歡上的Arthur Darvill啊。變了,都變了。

>>我是個健忘的人。對事物,對人,可悲的是還有對美的記憶。曾經非常喜歡的電影情節,文字與圖樣,總有一天會消失在糾結的腦海中。怎麼辦呢,該如何保存?

>> 聖者活在自己的時空,是每個當下卻也是永恆,當時間的線性失去計算意義,肉身不會腐朽的孤寂又豈是凡人能懂?馬奎斯的〈聖者〉使我聯想到賈木許的〈嗜血戀人〉,吸血鬼的永生成了知識涵養的奠基,人類的無知在在他們眼中如殭屍一般可笑。若時間多到不必要被緊握,那究竟是生存,或是生活?

>> 原來我和凱魯亞克一樣,竟也到了那瘋狂地想要獨立的年齡。似乎不需要那麼多人的陪伴與牽掛,只是想證明自己不會辜負任何人啊。

>> We are all lost stars, 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成長是學習如何噙著淚水繼續走下去。冤屈啊失望啊有時還真的只能囫圇吞下肚。

>> 好像失去了愛人的能力。這麼說可能很可笑吧,但我還找不到那羅蘭巴特所言,命定的、不需要任何能被定義特質的人甚至物出現。等著倦了,似乎都忘了渴望的感覺。

>> 『我是香港人,請台灣踏在我們的屍體上想你們的路。』
      「我是台灣人,請香港順利度過這次難關,讓我們一同攜手走向未來的路。」


9.18.2014

Soma



「一公釐治療十倍憂鬱。」蘇麻(Soma)的廣告詞是這麼說的。

只要你想,就離開現實,度一個假日,回來的時候既沒有頭疼也沒有神話,誰能抗拒蘇麻假期的誘惑?噢難道不是嗎,陰鬱的時候或許我真的只需一克蘇麻,藥物學家製造出來的歡樂與奇幻終可取代種種悲傷。

看見妳傷心的模樣我感到滿滿的無能為力,是啊我能體會你的心情,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信心和少少的優越感一夕間被擊垮的感覺有多麼不好受,既難過又無力使你在路上忍不住放聲大哭。而我不確定我能說什麼?啊樂觀的想吧或許妳與她不會再相見;啊其實你要學著放下,然而說什麼仍是白費,我只能默默地陪你走上一程。

下午讀了《美麗新世界》,我想到活在疙瘩中的你,想起我們的脆弱與難堪。我不能忘記妳用力質問著我:「還有哪個系比我們抬不起頭?民族系嗎?應數系嗎?」聽著妳的控訴當下我也傻了。是啊,是啊,原來我們都背著自卑感的包袱,感受自己的不三不四然後在食物鏈底層掙扎著,彼此心照不宣地過活。這是我們共同的痛,假裝樂觀,假裝前途一片光明,實際上不知所措不明所以只能在暗地中偷偷啜泣。

承認我們看不開吧,我們重視名重視利重視金錢又幼稚地凡事求勝。
面對軟弱與無力,真希望能來個幾劑蘇麻,想望在那只有粉紅泡泡的世界裡,哪來的競爭比較與苦痛?

9.06.2014

TIME FOR WORLD CUP DEBUT:Mats Hummels Interview

TIME FOR WORLD CUP DEBUT 
02.06.2014

來自德甲多特蒙德俱樂部的防守大將,Mats Hummels,他十分為足球狂熱。倘若有可以自由運用時間,他大概會在某個不用訓練的下午來場街頭五對五足球賽。有著這般強烈熱情,德國國家隊教練Joachim Löw會將奪冠理想寄託於Mats Hummels一點也不令人意外。Mats是否能在2014巴西世界盃首秀便成功達成目標?所有德國人都祝福他能在這次賽事中獲得巨大的成功。


UNICUM Magazine:為什麼選擇足球?
Mats Hummels:從小我就想當個職業足球運動員,大概在4歲或5歲開始有了這樣的想法。不過,一直到16歲,身為U17成員時的我才意識到夢想是真正可行的。我突然覺得夢想可以實踐,而且自己並不比別人差,甚至還比別人好上一點點。

8.03.2014

Für schland, wir sind Weltmeister!

冠軍戰後這張照片讓我好感動好感動。
恭喜你們。


其實猶豫了好久好久要不要再寫一篇足球的。距離德國世界盃奪冠已經近一個月了啊,老實說沒什麼心路歷程好寫的,畢竟我只是一個觀賽資歷不過四年的,看看歐洲盃、偶爾關心歐冠和職業賽的新手球迷,說起支持德國隊甚至有些愧疚,我可叫不出每個球員的名字。我也不能說他們是我的國家隊,畢竟不是德國人,但是看著那些熟識已久、如老朋友的球員在場上奔馳、拚搏,努力贏了一場又一場最終順利奪冠,心中還是感動的不得了。

不確定該從何下筆。

問我愛德國隊嗎?愛啊,當然愛啊,愛到害怕自己承受不起輸球。從對上葡萄牙的小組賽開始,不知怎的總為他們捏一把冷汗:打從開賽便吐槽著勒夫莫名其妙的用人政策、唯一的前鋒Klose放板凳上不用卻打起433無鋒陣,以及Götze狀態不好、小豬帶傷、Hummels感冒,種種小細節都令人緊張不已,哪來的自信說他們可以奪下冠軍?而偶爾的失常連德國媒體都酸起自家說幫忙查好飛回德國的機票了,這樣的狀況下我更不敢抱多大的期待,害怕自己期望愈高、失望也愈大。或許吧,愛上一支球隊卻為他們提心吊膽,不由自主地擔心他們不夠強大是種通病,而我必須感謝的是,這支隊伍過了一關又一關,沒有讓任何一位球迷失望,對我而言,這結果是十分出乎意料的。

問我對哪場球賽印象深刻?這我也說不上來,沒辦法一場場細數,所有的細節都混雜在一起了:4-0、7-1大比分差距的勝利,或是面對阿爾及利亞加時延長險勝的驚險,決賽始終無法突破鐵桶陣的無奈,每場比賽簡直都在考驗著心臟強度。如果真要說幾個讓我驚訝的點,首先是拉姆移到中場、後防脆弱不已,導致小新必須身兼後衛這些鳥事,心裡不知已經暗幹勒夫多少次;還有Hummels身為中衛卻進了兩球,包含對陣法國時的致勝頭球讓我非常難忘,天啊他根本有著前鋒魂吧;最重要的是Klose的世界盃第16球破了官方記錄,為國家隊付出12年了,Klose始終謙遜、和藹,他是最棒的典範,體現運動精神的可貴。


2014,★★★★


話說回來,我必須同時感謝與恭喜德國隊,
是團隊合作與努力,也是上天賜予的運氣讓你們拿下獎盃,
我想Hummels的註解再貼切不過了,

"You can only win the World Cup when you act as a team. We have tried to make that very clear right from the start and have succeeded in doing so, even if we had our fair share of luck in the final."- Mats Hummels, FIFA World Cup 2014 

老實說,這陣子才意識到我是愛球員勝過球隊的。小豬、拉姆、TK、Klose還有最近喜歡上的Hummels,其實只要能看到你們在場上奔跑我就滿足了(這人是多麼不理智)看到小豬決賽時濺血,真是既擔心又憤怒,而他奪冠後喜悅的眼淚竟讓我也跟著哭了;聽到拉姆退役的消息我心裡難免一陣酸楚,私心希望他可以再戴上隊長袖標兩年、甚至四年;我擔心這會是Klose最後一件國家隊球衣,於是忍不住買了件收藏。或許有人認為現在的陣容不如06年童話般的美好,但我更愛現在的你們,這是我的世代啊,現今的德國隊就是我心目中的黃金陣容。

想起看球的短短四年,經歷了2010西班牙奪冠、2011巴薩歐冠冠軍、2012小豬淚灑歐冠決賽和歐洲杯洗禮、2013拜仁奪冠以及德國這次的勝利,我想我是個幸運到不行的球迷,雖然過程中難免有些起起伏伏,然而我愛的那些球隊們總可拿下好成績。祝賀你們,也謝謝你們。

還有好多雜七雜八想說,
註:

1.我是看了這則討論受到啟發,決定寫下這段沒什麼重點的文字的。他們比我資深,寫起來比起我的好,也真性情多了。

2.Gomez和Reus因傷錯過這次國家隊徵召真是萬分遺憾啊。

3.發現我的足球湯缽上的小豬tag不是在大笑就是在哭啊,或許這也是我喜歡他的原因之一吧,該買件他的球衣才是。

4.往後想回味決賽的話,可以看看這個。還有這篇文章讓我笑翻。

7.29.2014

[18] 我聽

同樣是18系列,這次是我這年下來聽的種種音樂。
學測過後空白的那段日子,時間多到有些廉價,於是我開始聽音樂,而且幾乎是來者不拒的什麼都聽。有些原先喜歡的改變後我再也不愛,有些老東西重聽下來還是一樣的歷久彌新令人讚嘆不已,而有些原先我不怎麼喜歡的在反覆咀嚼後卻成了最愛之一。
以下是我第一次嘗試認真的音樂書寫,比起樂評更像是心路歷程的,我聽。

1.《Is this it》 The Strokes (2001)

這張我必須擺在最前面。沒有名次或是喜好的意味,只是在年初重聽這張專輯後瘋狂的愛上The Strokes,而且感觸比起高一首次聆聽更多。距離發行已經十三年了,但是裡頭的聲響,那些輕狂、無所謂,酒醉般的喃喃自語聽起來一點也不過時,有人說他是千禧年以來最棒的專輯之一,我不敢說,但這絕對是我最愛、也是最經典的中風(請容許我這樣稱呼他們)專輯。

三年來,Someday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歌,它的歌詞讓我產生無限共鳴。
我甚至真心的相信,
“You say you wanna stay by my side, darlin', your head's not right.
See, alone we stand, together we fall apart, yeah, I think I'll be alright.”
還有後來非常喜歡的New York City cops。在學運過後我簡直失去了所有對警察的敬意與尊重,聽到Julian唱出:
“New York City cops, they ain’t too smart”
我才意識到噢自己以往對於官僚的景仰是多麼可笑,還有全世界的條子大概都一個樣吧。
是吧,其實很多想法我跟當時的中風是相似的,我自以為的想。又或許是我太晚叛逆,這樣莽撞、無所顧忌的音樂到了這個年紀我才愛上。我喜歡這張專輯的氛圍,Julian(看似)漫不經心的調調,漂亮的鼓點、Nick和Albert聽來帶點油漬味的吉他、粗顆粒的聲響。噁心的說,它提醒我好多年少輕狂,我卻還沒做的事情。

極度荒謬的,這張專輯我買了兩張。普通版,付DVD精裝版,接著還會拿到朋友代購的美國版。三張啊,現在還有人認真地買實體專輯,到底是在滿足自己的購物欲還是迷妹的盲目啊。

延伸一下,自己最喜歡的幾段現場:
-The Strokes - New York City Cops (Live)
會選這場絕對不是因為Nick特別地帥。說起來這是我所有少女情懷的匯總吧,放蕩不羈卻值得讓人願意全心全意去愛的樂團,鐵定是這個模樣。同場的The Morden Age更是一絕。


2. 《Lonerism》Tame Impala (2012)

還記得是高二升高三的暑假認識了Tame Impala。當時對於他們的音樂沒有特別的喜愛,大概是聽慣了英搖的耳朵轉換不過來吧,首專的迷幻味已經是極限了,沒想到二專還帶點酸性民謠的味道啊,聽到Endors Toi我完全受不了,於是他們被我打進冷宮。

但讓我有點意外的是,Tame Impala在國外的樂評以及樂迷間有著廣泛的好評,這才開始懷疑我是不是沒認真聽完就下定論了呢(倒是好容易受別人的意見影響啊,多沒有主見)而真正喜歡上Tame Impala是在2013年六月份看完Glastonburty livestream後,合成器製造出的縹緲感被放大後竟異常迷人,於是我被他們的現場收服,接著重聽了《Lonerism》。

在學測後,經過更多60年代音樂洗禮的我才赫然發現Tame Impala的音樂中隱藏著Pink Floyd以及The Beatles後期近似的音色與氛圍。如Elephant的長間奏就不免讓人聯想到披頭《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聲響,又或是Feels Like We Only Go Backwards中對於過去的想望、現世的掙扎:
“It feels like I only go backwards baby, Every part of me says go ahead.I got my hopes up again, oh no... not again, and it feels like we only go backwards darlin'.”
誠如Kevin Parker所言,這張專輯的概念在於逃脫令人失望的地方,我想這不僅是對動盪的60年代致敬,短短的51分鐘內更映射出庸碌生活中我們渴望的嬉皮生活。

另外想特別一提的是,Tame Impala不論是Music Video或是專輯設計與其音樂相輔相成,濃重的色彩以及霓色、高曝光度的設計堪稱是近年我最喜歡的美編。

-Tame Impala-Feels Like We Only Go Backwards (Live Glastonbury 2013)
讓我認識他們的現場。


3.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 (1967)

封面是再熟悉不過的香蕉圖案,早在國中美術課介紹Andy Warhol時就聽說了這組傳奇樂團,但真正認識他們卻是在太遲的十八歲。早在2010的簡單生活節就看過John Cale,然而激起我聆聽的動機卻是去年Lou令人扼腕的離去,只能感嘆一切來得太快,又恨自己終究不過是個遲到的樂迷。

不敢說對時代背景有多深的了解,只能說大致上聽懂了歌詞的迷離、編曲的前衛、低傳真的氛圍,而懵懵懂懂的聽完專輯好像真的獲得些什麼,原來六零年代除了愛與和平的嬉皮們還是有憂鬱世故的一群,只是取決與社會對抗方式的相異罷了。

我喜歡Sunday Morning的甜蜜與不羈,這似乎是整張專輯最容易入耳的曲目;Venus in furs中反反覆覆的中提琴以及帶點宗教味的段落竟也異常有趣,歌詞中直接明瞭的SM意味讓人難以想像這首歌寫成於六零年代啊,而這絕對是我最喜歡的曲目之一。還有Heroin,總讓我聯想到猜火車中的人物他們的滿足、狂喜以及藥效過後的失落,好似是這樣的:
“Heroin, be the death of me,
Heroin, it's my wife and it's my life,
Because a mainer to my vein leads to a center in my head,
And then I'm better off than dead
Because when the smack begins to flow
I really don't care anymore.”
從沒辦法感同身受Lou的歌詞,不抽菸、不喝酒更別說用藥了,放蕩生活離我太遠。但是在反覆咀嚼後我仍可發揮想像力,試著揣摩那樣光景,或許吧。

即便是五十年後的現在,這張專輯聽來還是前衛的不得了,吉他與中提琴混搭出的實驗性聲響顛覆了現代音樂的模樣,至今仍是,只是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是有個故事說,當年聽了這張專輯的人,最終都組了自己的樂隊嗎?Lou的逝去不會是結束,我們哀悼、我們感嘆,不過那張讓人記不起名字,封面是鮮黃大香蕉的經典會持續流傳下去的。


4.《Souvlaki》 Slowdive(1993)

最初對於Slowdive印象,是他們有一首和我名字一模一樣的歌:Alison
十六歲的我私以為這就是自己的主題曲。即便對於他們沒有特別的喜愛,至少這是認識他們的開始。

自從高二開始,除了Britpop,我嘗試廣泛接觸各類型的音樂,The Horrors是我的Shoegaze啟蒙,去年底因為熱愛瞪鞋的朋友影響,我這才陸續聆聽了MBV、Cocteau Twins種種瞪鞋經典,而Slowdive是朋友的最愛。我倆曾討論過Slowdive復出的可能,但時間一過就是二十年,團員分道揚鑣時我根本還沒出生,爾後五人各有各的作品,復出、甚至巡迴,簡直是天方夜譚啊。

而奇蹟似的,2014年初他們在twitter宣布復出。有陣子我三天兩頭就上官網查巡迴場次,宣布香港場時我甚至思考過飛去看演出的可能。此生僅只一次,錯過就沒了,我是這麼認為的。但真正令我意外的是,我居然有幸在台灣看到Slowdive。


Slowdive live at The Wall, Taiwan 23/07/2014


還記得宣布消息的那一天,我在課堂間偷偷刷著演出訊息,又趕在票被秒殺之前搶下一張,那份期待之情遠遠超乎想像。或許吧,說是歌迷仍然太過勉強,我只是單純想見證九零年代瞪鞋界的一介傳奇,親耳聽聽Alison;然而他們的演出卻出乎意料的好看,沒有駭人的巨大音牆或是白噪音,反而像在如夢似幻、舒服的藍海中漂浮著,抽除專輯中吃重的Synthesizer,Machine Gun、Catch the Breeze現場的吉他令我印象深刻。而團員們的親切也讓我驚訝,即便行程緊湊卻也願意和我們聊天。政治正確地說,我是看完演出才成為歌迷的。


雖然不是我的,至少是我要的簽名啊。

6.28.2014

Photo Diary 2014(上)


2014 Jan./ Feb.
學會在期末壓力中過生活,
找到一點點樂趣。
一直盼呀盼的終於等到了寒假。

信義誠品一樓。
等了兩年第三季終於開播好開心!


先知瑪莉松菸誠品不插電,快兩年沒看他們了呀。
翻唱了第三人稱,很驚喜。


hot 7鐵板料理,
口味不算特別驚喜但吃得很飽。

6.20.2014

[Postcrossing] 2014(上)

因為喜歡收信的感覺,
從今年二月開始玩Postcrossing,
到現在接近半年了,也收了超過50張片。
每張明信片都會夾帶點寒暄,
或是一些有趣的故事、豆知識,
因為數量太多了我無法一一放上,
這就依照主題分類一些我特別喜歡的明信片。

如果想看全部,這裡這裡有噢。而且會持續更新。

地圖片
地圖片應該是最可遇不可求的類型吧,
有特別提到喜歡但至今只收過三張。

冰島地圖。
雖然好像是當地很平常的片,但我超喜歡這張的。

5.18.2014

為什麼你們不憤怒?

>>台灣社會近期的動盪程度讓我一度悲觀地懷疑2014年才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為什麼你們不憤怒?為什麼你們相信規則相信權威相信權力規範的價值?你們十八歲了,或更甚,我不是在鼓吹反動,只是好奇,為什麼有人總逆來順受墨守成規,不敢為自身的權利發聲。或許革命不見得全然帶來進步,但我相信改變的力量。

>>我看不起自己的懦弱與踟躕不前。

>>"And I know I'm paranoid and neurotic, I've made a career out of it." , Thom Yorke. 我又何嘗不是呢。但可否真用這種態度生活?

>>時尚的完成在於臉蛋和身材。每次看街拍都覺得妒忌,或許永遠都達不到那種境界吧。

>>必須承認我有嚴重的性格潔癖,朋友圈就不多說了,我連看影集、看小說甚至看fanfic都很在意角色性格啊。喜歡日出姊姊文章中濃郁得鋪天蓋地的情感,還有細微卻一針見血的剖析,那些心愛的角色啊,在她筆下是多麼地活靈活現。可是看到嚴重OOC的fanfic,我簡直一秒也無法忍受。

>>或許我們該給對方一個機會。可是我自私。

>>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麼喜歡一個流浪漢般的人。oh maybe I like his sickness too.(點圖放大)


>>偶爾會覺得做什麼都不對。電影看到一半關掉,專輯聽到一半停止,我厭惡這些生活中的小確幸。不能賦予人生多崇高的意義,亦非仰賴理想驅動過日子,但我也無法因小確幸而感到真正地幸福,或者說,什麼才是幸福呢?我懷疑。

>>我竭力避免參加一切家庭聚會。用節日的名義強制早已各奔東西的人們團聚只讓我覺得好不舒服,尤其是那些打從心底鄙視的人高談闊論之時,啊,我的思想和耳朵簡直被強暴了。

>>態度總是很糟,臉總是很臭,謝謝大家的不離不棄。

>> 「在荒謬經驗中,痛苦是個體的;
    一旦產生反抗,痛苦就是集體的,是大家共同承擔的遭遇。
    反抗,讓人擺脫孤獨狀態,奠定人類首要價值的共通點。
    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我想這正是為什麼我愛卡繆愛得不得了。跟法國人討論卡繆也是件有趣的事。

4.05.2014

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

似乎沒有特別提過,這網誌的標題是取自於Nirvana的歌曲Come As You Are。
還記得是在升高二的暑假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燠熱的夏天夜晚不知怎的在網路瀏覽到MTV Unplgged的現場,一切僅是出自偶然,而我被Kurt的滄桑震懾到久久不能自己,Come As You Are自此成了我最喜歡的一首歌,因為它的歌詞。

在那個好傻好天真的年紀(或許現在仍是),Kurt的自毀、憤怒與對任何事物的開放態度簡直嚇壞了我。又花了很多時間咀嚼,我才漸漸了解這個性格中藏有絕對黑暗面的人在生命的盡頭是何等的失望,而最終被其頑劣狠狠地榨乾。自此我才接受頹廢也是一種美、墮落也可以成為美,人從不該侷限於光鮮亮麗的框架中苟延殘喘。

然後我從唱片行抱回了海報,Kurt看似無羈、抽著菸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今天是Kurt Cobain逝世20周年。20年了啊。我甚至沒有與他同時存在於世上,但他的音樂所帶來的:那些旋律中的不滿、歌詞中的反動,那樣的精神會流傳長長久久的。
不論是否相信神的存在,我相信他在另一個地方會過得快樂些。





(題外話:在我認識Kurt這傳奇人物的隔天,Amy Winehouse也加入了27 club.啊短短的27七年,我該說難過或可惜嗎?無論如何你們都活得精彩,大概是吧。)


3.01.2014

2014冬。

寒假重讀了高中時期最鍾愛的幾本書: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奧斯特的《失意錄》,接著又重聽了以前最喜歡的那些音樂,不知怎的,我感到懷念。

開學以後,在西方文學經典與人文思維的課程調查表上,最喜歡的書我選了《在路上》。

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我想上路,卻無法真正上路。我想做個如Dean Moriarty一般的浪子,最終卻發現自己與Sal Paradise如出一撤,必須回歸現實。Yes, life is life, and kind is kind. 那些瘋狂、不羈不會是我的,永遠不會。前後兩次閱讀此書已相隔一年,可是心得其實差不多:發現自己還是困在牢籠裡,生活的牢籠,學校的牢籠,青春無知的牢籠,那我何時才能上路呢?

偶然想起卡繆說的“Life is a sum of all your choices.",我感到恐慌。這很有道理,的確----然而我是一個不斷犯錯、悲觀傾向的完美主義者,我討厭自己不夠好的過去、一團糟的現在和看不清的未來,每個決定都讓我害怕,可是能怎麼辦呢?繼續無病呻吟,記下這些不知所云的東西然後繼續努力過活,大概吧。


2.20.2014

搖滾樂真的不死嗎?

個人看完BRIT Awards的一點感想。

在AM拿下最佳專輯獎之後,Alex發表了以下一段演說


“Ah. That Rock n’ Roll, eh? That Rock n’ Roll, it just won’t go away.
It might hibernate from time to time, and sink back into the swamp. I think the cyclical nature of the universe in which it exists demands it adheres to some of its rules. But it’s always waiting there, just around the corner, ready to make its way back through the sludge. And smash through the glass ceiling, lookin’ better than ever. 
Yeah, that Rock n’ Roll. It seems like it’s fading away sometimes, but it will never die. And 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about it.
Thank you very fu- much for this. I do truly appreciate it. Don’t take that the wrong way. And, eh… yeah… 
Invoice me for the microphone if ya need to. *drops the mic*”

大意是說搖滾不死——雖然偶爾我們會感覺它似乎消褪了,但總有一天它會再現的。

我對他的說法很反感。
首先,先入為主的說,我一向很討厭談論這種空洞的話題、這樣虛無的口號。它何時生,何時死,或者會不會死,不是你說說就算;再者,在專輯得獎的場合說這些,只讓人覺得你像個自命不凡的搖滾救世主、AM就是搖滾樂重生的意象。這樣說很極端,不過我真的認為,倘若AM是搖滾不死的代表,我倒希望它死掉算了。別表現得一副你他媽的是搖滾樂的代言人。

也不是第一次聽到這種口號。Nick Valensi說過類似的話,不過我認為無傷大雅(這是私心吧);而最常把搖滾不死掛在嘴邊的就是五月天,同身為搖滾不死代言人,我想不妨Alex跟陳信宏交流一下。

對不起,我對這兩分鐘的感言認真了。說不清為何這席話讓我如此反感,可能我真的太愛太愛他們了吧,愛到承受不起他說出這種傻話。或許Alex下次該解釋搖滾樂是何時誕生的。Im so done.

沒想到原本承諾要寫的猴團最後會變成這樣,啊。

1.27.2014

異鄉人

國文課的其中一篇作業是讀書心得,不知怎的我選了《異鄉人》。老實說已經有好一陣子沒碰這本書了呀。可是《異鄉人》曾經深深影響我----這麼說好像很空泛又很噁心,不過它的確改變我對待人生的態度。以下是極短、極表面,極蠢的心得。

-

十六歲,高一的我首次閱讀這本存在主義經典。當時尚無法瞭解卡繆筆下的荒謬英雄,我只覺得他坦然面對死亡的勇氣很是令人敬佩,在闔上小說的當下,甚至油然而生「我就是莫梭」的錯覺。青春期的自己老會有種不被瞭解的挫折感,時常想不顧一切目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偶爾我也感覺無處容身。然而最終發現,我仍無法如莫梭般對一切都採取反叛的態度。即使渾渾噩噩地過了一陣子,我還是選擇緊緊抓住這社會、這世界給予我的一切,追隨眾人的腳步考試、念書、上大學。我羨慕莫梭,羨慕他有足夠的勇氣去反叛,他做了所有我不敢做的事啊。

大一上學期的尾聲,當我再次拾起這本小說閱讀時,從前對於劇情的疑惑終於有些豁然開朗之領悟:莫梭的荒謬與反叛是來自於他的沈默與看破。人生經驗尚嫌不足的我,是不可能看破塵世,更別說灑脫地放下一切啊。我認同書中反叛的概念,我大可不盲目地跟著大眾走,做自己喜歡且想做的事,但同時我必須找尋容身的地方。我不會是異鄉人,我總是屬於哪處的,面對未來,我不會選擇沈默,我仍然願意憑著信念去追尋。

-

重新閱讀後,感覺自己只是在交差了事啊,難怪國文成績很難看。

寫報告的那陣子正好看了〈Lost in Translation〉,片中的迷失讓我想起了《異鄉人》的痛苦與混亂不堪,因此看電影的當下只覺得好難受好難受,簡直要看不下去了,心裡滿滿的苦澀。生活就是滿滿的苦澀啊,當時。報告寫到後來還與朋友談論到了人生抉擇這種龐大沈重的話題。我最終還算是熬過來了吧。

不過,在寫完這份報告,重新省思人生態度後,我大可斬釘截鐵地說,我不會是莫梭。我可能荒謬,可能反叛,可能常常想跟世界對著幹,但我就是沒那份勇氣呀。
勇氣啊勇氣。或者是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