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過後空白的那段日子,時間多到有些廉價,於是我開始聽音樂,而且幾乎是來者不拒的什麼都聽。有些原先喜歡的改變後我再也不愛,有些老東西重聽下來還是一樣的歷久彌新令人讚嘆不已,而有些原先我不怎麼喜歡的在反覆咀嚼後卻成了最愛之一。
以下是我第一次嘗試認真的音樂書寫,比起樂評更像是心路歷程的,我聽。
1.《Is this it》 The Strokes (2001)
這張我必須擺在最前面。沒有名次或是喜好的意味,只是在年初重聽這張專輯後瘋狂的愛上The Strokes,而且感觸比起高一首次聆聽更多。距離發行已經十三年了,但是裡頭的聲響,那些輕狂、無所謂,酒醉般的喃喃自語聽起來一點也不過時,有人說他是千禧年以來最棒的專輯之一,我不敢說,但這絕對是我最愛、也是最經典的中風(請容許我這樣稱呼他們)專輯。
三年來,Someday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歌,它的歌詞讓我產生無限共鳴。
我甚至真心的相信,
“You say you wanna stay by my side, darlin', your head's not right.還有後來非常喜歡的New York City cops。在學運過後我簡直失去了所有對警察的敬意與尊重,聽到Julian唱出:
See, alone we stand, together we fall apart, yeah, I think I'll be alright.”
“New York City cops, they ain’t too smart”我才意識到噢自己以往對於官僚的景仰是多麼可笑,還有全世界的條子大概都一個樣吧。
是吧,其實很多想法我跟當時的中風是相似的,我自以為的想。又或許是我太晚叛逆,這樣莽撞、無所顧忌的音樂到了這個年紀我才愛上。我喜歡這張專輯的氛圍,Julian(看似)漫不經心的調調,漂亮的鼓點、Nick和Albert聽來帶點油漬味的吉他、粗顆粒的聲響。噁心的說,它提醒我好多年少輕狂,我卻還沒做的事情。
極度荒謬的,這張專輯我買了兩張。普通版,付DVD精裝版,接著還會拿到朋友代購的美國版。三張啊,現在還有人認真地買實體專輯,到底是在滿足自己的購物欲還是迷妹的盲目啊。
延伸一下,自己最喜歡的幾段現場:
-The Strokes - New York City Cops (Live)
會選這場絕對不是因為Nick特別地帥。說起來這是我所有少女情懷的匯總吧,放蕩不羈卻值得讓人願意全心全意去愛的樂團,鐵定是這個模樣。同場的The Morden Age更是一絕。
2. 《Lonerism》Tame Impala (2012)
還記得是高二升高三的暑假認識了Tame Impala。當時對於他們的音樂沒有特別的喜愛,大概是聽慣了英搖的耳朵轉換不過來吧,首專的迷幻味已經是極限了,沒想到二專還帶點酸性民謠的味道啊,聽到Endors Toi我完全受不了,於是他們被我打進冷宮。
但讓我有點意外的是,Tame Impala在國外的樂評以及樂迷間有著廣泛的好評,這才開始懷疑我是不是沒認真聽完就下定論了呢(倒是好容易受別人的意見影響啊,多沒有主見)而真正喜歡上Tame Impala是在2013年六月份看完Glastonburty livestream後,合成器製造出的縹緲感被放大後竟異常迷人,於是我被他們的現場收服,接著重聽了《Lonerism》。
在學測後,經過更多60年代音樂洗禮的我才赫然發現Tame Impala的音樂中隱藏著Pink Floyd以及The Beatles後期近似的音色與氛圍。如Elephant的長間奏就不免讓人聯想到披頭《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聲響,又或是Feels Like We Only Go Backwards中對於過去的想望、現世的掙扎:
“It feels like I only go backwards baby, Every part of me says go ahead.I got my hopes up again, oh no... not again, and it feels like we only go backwards darlin'.”誠如Kevin Parker所言,這張專輯的概念在於逃脫令人失望的地方,我想這不僅是對動盪的60年代致敬,短短的51分鐘內更映射出庸碌生活中我們渴望的嬉皮生活。
另外想特別一提的是,Tame Impala不論是Music Video或是專輯設計與其音樂相輔相成,濃重的色彩以及霓色、高曝光度的設計堪稱是近年我最喜歡的美編。
-Tame Impala-Feels Like We Only Go Backwards (Live Glastonbury 2013)
讓我認識他們的現場。
3.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 (1967)
封面是再熟悉不過的香蕉圖案,早在國中美術課介紹Andy Warhol時就聽說了這組傳奇樂團,但真正認識他們卻是在太遲的十八歲。早在2010的簡單生活節就看過John Cale,然而激起我聆聽的動機卻是去年Lou令人扼腕的離去,只能感嘆一切來得太快,又恨自己終究不過是個遲到的樂迷。
不敢說對時代背景有多深的了解,只能說大致上聽懂了歌詞的迷離、編曲的前衛、低傳真的氛圍,而懵懵懂懂的聽完專輯好像真的獲得些什麼,原來六零年代除了愛與和平的嬉皮們還是有憂鬱世故的一群,只是取決與社會對抗方式的相異罷了。
我喜歡Sunday Morning的甜蜜與不羈,這似乎是整張專輯最容易入耳的曲目;Venus in furs中反反覆覆的中提琴以及帶點宗教味的段落竟也異常有趣,歌詞中直接明瞭的SM意味讓人難以想像這首歌寫成於六零年代啊,而這絕對是我最喜歡的曲目之一。還有Heroin,總讓我聯想到猜火車中的人物他們的滿足、狂喜以及藥效過後的失落,好似是這樣的:
“Heroin, be the death of me,從沒辦法感同身受Lou的歌詞,不抽菸、不喝酒更別說用藥了,放蕩生活離我太遠。但是在反覆咀嚼後我仍可發揮想像力,試著揣摩那樣光景,或許吧。
Heroin, it's my wife and it's my life,
Because a mainer to my vein leads to a center in my head,
And then I'm better off than dead
Because when the smack begins to flow
I really don't care anymore.”
即便是五十年後的現在,這張專輯聽來還是前衛的不得了,吉他與中提琴混搭出的實驗性聲響顛覆了現代音樂的模樣,至今仍是,只是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是有個故事說,當年聽了這張專輯的人,最終都組了自己的樂隊嗎?Lou的逝去不會是結束,我們哀悼、我們感嘆,不過那張讓人記不起名字,封面是鮮黃大香蕉的經典會持續流傳下去的。
4.《Souvlaki》 Slowdive(1993)
最初對於Slowdive印象,是他們有一首和我名字一模一樣的歌:Alison
十六歲的我私以為這就是自己的主題曲。即便對於他們沒有特別的喜愛,至少這是認識他們的開始。
自從高二開始,除了Britpop,我嘗試廣泛接觸各類型的音樂,The Horrors是我的Shoegaze啟蒙,去年底因為熱愛瞪鞋的朋友影響,我這才陸續聆聽了MBV、Cocteau Twins種種瞪鞋經典,而Slowdive是朋友的最愛。我倆曾討論過Slowdive復出的可能,但時間一過就是二十年,團員分道揚鑣時我根本還沒出生,爾後五人各有各的作品,復出、甚至巡迴,簡直是天方夜譚啊。
而奇蹟似的,2014年初他們在twitter宣布復出。有陣子我三天兩頭就上官網查巡迴場次,宣布香港場時我甚至思考過飛去看演出的可能。此生僅只一次,錯過就沒了,我是這麼認為的。但真正令我意外的是,我居然有幸在台灣看到Slowdive。
Slowdive live at The Wall, Taiwan 23/07/2014 |
還記得宣布消息的那一天,我在課堂間偷偷刷著演出訊息,又趕在票被秒殺之前搶下一張,那份期待之情遠遠超乎想像。或許吧,說是歌迷仍然太過勉強,我只是單純想見證九零年代瞪鞋界的一介傳奇,親耳聽聽Alison;然而他們的演出卻出乎意料的好看,沒有駭人的巨大音牆或是白噪音,反而像在如夢似幻、舒服的藍海中漂浮著,抽除專輯中吃重的Synthesizer,Machine Gun、Catch the Breeze現場的吉他令我印象深刻。而團員們的親切也讓我驚訝,即便行程緊湊卻也願意和我們聊天。政治正確地說,我是看完演出才成為歌迷的。
雖然不是我的,至少是我要的簽名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