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015

Birdman:百老匯中的伊卡洛斯


繼去年的Interstellar後,又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
同樣地,我也看了兩遍鳥人。
我認為這部片每個角色都刻畫得十分立體,
諷刺的有,感人的也不缺,
算是部挑觀眾的、卻很有意思的片。
以下有雷。



伊卡洛斯
古希臘語:Ἴκαρος。是希臘神話中代達羅斯的兒子,與代達羅斯使用蠟造的翼逃離克里特島時,因飛得太高,雙翼遭太陽溶化跌落水中喪生,被埋葬在一個海島上,為了紀念伊卡洛斯,埋葬伊卡洛斯的海島命名為伊卡利亞島。(引用自維基百科


28.01.15
拖了兩星期,終於看了心心念念已久的Birdman。
老實說吧原本只是想看諾頓(Edward Norton)還有一些裸露的部分這樣,沒想到看了以後卻異常喜歡。果真如副標題所言,無知的意外之喜啊(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第一次看感覺沒完全看懂,但挺喜歡的。

該如何談這部片呢?我想它是個關於追尋自我的故事。
但它不用典型商業片手法,給你一個名字、一個符號,然後敘其出生成長巔峰終究隕落的過程,而是透過一個個劇院內的雞毛蒜皮環節逐漸形塑出角色特質。觀眾必須自己去拼湊、去發現種種有趣的細節進而完整故事。而電影中的細節同時也完美地呼應了現實,像是關於演員、觀眾以及評論家的諷刺,或是針對英雄電影的不屑,這不都反映出真實世界中部分樣貌嗎?至於留下伏筆的結局嘛,導演並未幫你決定,於是Riggan最終究竟是飛起或是跌落,你自己決定,而這沒有絕對的正確或錯誤。

俗套的說吧,我們每個人心底都住了鳥人。
Riggan被自己過往的名聲挾持,他曾經是大家的超級英雄,現在卻面臨經濟困境,想在百老匯劇場中孵年少時的夢還得拿房子去抵債。他的失落讓人唏噓,然而Riggan渴望眾人關注,卻老古板地不用twitter、沒有facebook,或許如同Sam說的吧,這樣的他早已被排除在流行之外,他甚至「不存在」。我們又何嘗不是呢?總幻想自己成為某個理想的模樣,被過去或未來所困,汲汲營營卻常不確定自己在幹嘛;總是害怕被忽略被遺忘,所以擁有複數個社交帳號,即便吃頓飯也不忘打卡、天天貼些瑣碎動態。我們都有像Riggan/鳥人一般,光輝與黯淡的一面,且因此煎熬著呀。

明明自婊卻也很有道理的Mike,
我最喜歡的一場戲。

又,什麼是無知的意外之喜?
我想是分別可指電影中的觀眾與我們吧。

首先,拿電影中Riggan搬演的《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來說吧,有多少人是真正了解、甚至喜愛Raymond Carver呢,他們看這部戲的原因何在?是因為上流社會的標籤,於是必須出入戲院,即便自己一點也不感興趣?(誠如Sam所言,觀眾才不在乎他,他們更在乎演出結束後的那盤點心)或是因為演員表上的「鳥人」?而在首演時,Riggan果真拿槍轟了自己,這簡直讓觀眾瘋狂── 祈福,守夜樣樣都來,突然間他又得到大家的關注了。Riggen的悲劇卻讓眾人狂喜,包括票房、劇評抑或是他最親密的夥伴Jake,這是第一個,無知(人們)的意外之喜。

再來,是電影院中的觀眾。你為什麼看這部片?
或許是:鳥人聽來像Marvel新推出的英雄電影,當然不能錯過;因為演員表上的Emma Stone,啊我愛她我必須要看。然後,買了票坐了兩個小時,或許你會感慨地發現怎麼與自己想像中差異甚大,啊到底在演什麼啊,然後上電影版上寫個[負雷]出出氣便從此忘了這部電影;又或許真是無知的意外之喜。

當然,我得承認我是無知觀眾一員,鳥人帶給我意外之喜,於是兩星期後再度二刷。


09.02.15

二刷。這次看懂了更多細節,而且更加喜歡Mike和Sam這兩個角色。

先說說乍看很瘋的Mike吧,任性的方法派演員,對他而言唯有真實才是有趣:真的喝酒、真的槍、真的勃起,他的舞台表演再真、再美好不過,然而回歸日常他卻可悲地轉換不過來,不造作的性格與勢利眼使他總表現得像個混蛋。可是我想Mike並不是那麼神經病── 至少與Sam在一起時,他幾乎可說是卸下心防的,例如:Sam在頂樓問了他,你真的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嗎?Mike說不見得啊;後來他甚至鼓勵了Sam,告訴她有多麼的獨特。看到最後,還真有點分不清哪個是他的「真」,又或許為了成為名副其實的“Shiner”才造就這副模樣吧。


電影中最喜歡的一段。source

再者,即便Mike正當紅卻也焦慮不已,同時不擇手段地用最浮華的字眼博取著媒體關注(好想幫他點播首浮誇呀)。或許出於看著Riggan追求名望卻始終不得志,造成內心的不安全感層層浮現吧,他害怕自己成為Riggan、害怕自己無法被觀眾記住。於是Mike更加偽裝了,用氣焰高漲、自戀自負的方式表演著,不論台上或台下。

諾頓對Mike的詮釋非常得我心呀,二刷後發現Mike這角色的細膩,相較Riggan,Mike的處境更能得到我的共鳴。私以為與自己同是獅子座的諾頓懂那份即便焦慮不安仍自戀自負,什麼都可以放棄但絕不能拋下面子與信念的矛盾。如果說Birdman中的角色真有影射演員本人的性格,那麼Edward Norton/ Mike Shiner的內外在衝突真是和自己再相像不過了啊。

至於Sam嘛,她終於擺脫勒戒所,年輕的優勢看似前景美好,實際上她卻無所適從。對她來說人生可能就是捲筒衛生紙上的那些點點吧,不斷地畫下去造就一段歷史,卻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毀滅。看著Sam的無奈與Mike的瘋不免聯想起自己現在的處境啊。題外話是,我蠻希望他倆真的有在一起,Mike需要Sam提醒青春猶在(他是這麼害怕如Riggan一般衰老、隕落),Sam則需要一個真正關心她內心的人,就個性上來說,他們是部分互補的啊。


至於電影中指涉Raymond Carver作品的部分,我沒讀過原著,就不多說了。其實導演諷刺了這麼多,除了演員、觀眾還有劇評,我想他也指涉了像我這種,看完電影沾沾自喜、自以為看懂了多少,急著上網分享的人吧。無論如何,文本承載的意義是流動的,透過不同的他者解讀便產生出不同的意旨。但是啊,“the thing is a thing, not what said of the thing.”,我想導演已經提醒過大家了。


另外,一些令我非常欣賞的影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