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2020

2020夏。

研究所熬到第三年,終於盼得作研究寫論文的時刻。沒想到這卻成了被沮喪憂鬱籠罩的一年,從2019年秋季至今,我的時刻表彷彿只剩下完成論文,對照之下其餘事務不得不歸類為枝微末節的瑣事,至此失去了時間流轉的怡然自得。站在學術的巨人前感受到己身的渺小,心態隨之變得犬儒,恨自己得不到老師與前輩的賞識,恨自己的失能與無用,於是無數次偏激得想要吊死自己無,既然進入不了體系,那就用體制外的方式解決吧!犬儒式的復仇,對權威的叫囂(即便這種幻想是極度可笑的)。

還覺察了些其他的問題,比如說有關成就感。即便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多次得到指導教授的稱讚,可是作研究嘛,不就是要持續地自我懷疑於修正嗎?老實說心裏從來都是不踏實的;
又或像是衝突管理,面對反饋卻分不清是良善的建議抑或是刁難,遇上了挑畔倒說不出辯駁的話語,總是習慣將苦澀往肚裡吞,然後在數不清的夜晚反覆聽著朴孝信的숨,努力地閉上眼想遺忘經歷的一切 。

記錄下非正式的謝詞,關於不想放在國家圖書館供世人檢視的(難道這兒又不是嗎?),想感謝卻缺乏篇幅的部分。

指導老師賦予我許多期待,不吝嗇提供充分的支持,甚至在論文接近付梓之際,提點我工作與獎學金的機會,無疑是生命中的一大貴人。如今在每個沮喪失落的時刻,腦海中依舊會浮現老師的笑容與鼓勵,說服自己是個優秀的人才,別輕易放棄未來無限的可能性。

論文研究主題發想自碩一上學期L老師的課程,老師身擔重任卻從未拋棄耐心與寬容,成為我一輩子嚮往的處事態度,往後的人生將無時無刻以此為鑑。而在我年度中旬遭受打擊,深深地懷疑自身能力時,偶然讀到老師的話語,「一代不如一代的話人類不就滅亡了,我覺得每一代有不同的特色,大家是互相學習的」,這簡直成了口試前的救贖,抓緊這句話持續地硬撐下去。縱使礙於人為因素,無法邀請L老師擔任口試委員,儼然留下碩士生涯中的一大遺憾,但老師的治學態度將會長存我心。

感謝Y醫師給予的專業建議,伴我行過顛簸不已的碩士與求職生涯,雖然更直接地說是藥物幫助我度過一個個無眠的夜晚,醫生一針見血的直觀建議,卻也將我從情緒深淵拉拔出來。

感謝我寬容的父母與家人,感謝我的伴侶,沒有你們的陪伴,我絕對跨越不了這個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