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2017

[21] 我聽

比起前幾年現在已甚少密集地聽音樂,更多時候只是上youtube隨意點閱搏個娛樂。可我仍被某些旋律或歌詞深深感動,不論是流淚或是治癒,還是有些重要的音樂值得書寫呀。雖然隨著年齡增長剖析自我、爬梳感情似乎愈加困難,仍然想久違的記錄下我今年都聽了什麼,最喜歡的那些。

1. 《OK Computer OKNOTOK 1997 2017》Radiohead(2017)

早在高中時期便聽過Radiohead(甚至親臨傳說般的台北演唱會),即便明瞭 OK Computer於評論家間有著極高評價、更是部自我突破風格之作,可一直到四五月時連續看了Radiohead Coachella live與挪威影集Skam,重新複習了好陣子後才慢慢聽懂些什麼——寫千禧時代將臨的焦慮、網路與科技之於人類的疏離、青年對政治的無力感——那些二十年後仍舊困擾著人們的課題。

在大學畢業之際,彷彿終能正經地宣告自己更加理解人情世故、社會與世界後,再重新拾起OK Computer,No Suprise中與溫暖旋律相斥的失落與絕望一樣引人入勝(尤其喜歡UC Berkeley的現場),但此時更加深刻的卻是絕對悲傷的Exit Music(For a Film):

“And you can laugh A spineless laugh
We hope your rules and wisdom choke you
Now we are one in everlasting peace
We hope that you choke, that you choke”

說實話我認為這首歌太被低估了。這是Thom Yorke 1996年為Baz Luhrmann電影所做的配樂,故事背景取樣自羅密歐與茱麗葉,歌詞揉合了害怕、焦慮和憤怒,對應倆人與家族對抗的矛盾心情。今年夏天幾次偶然聽起了這歌,時機都巧合得可怕:一是在橫濱往東京的鐵路上讀起了歌詞,因為即將分離的無奈而不禁掉下淚來。「(羅密歐與茱麗葉)他們無論如何應該逃走」,當時這麼想著;另一次則是聽聞劉曉波逝世新聞快報的當下,電腦正好播放著Exit Music(For a Film),心裡實在酸楚不已。面對嘲弄與監禁,或國家已將他視作敵人,他仍舊心甘情願地、用無止盡的愛與耐心與當局交涉。在我看來怎麼都是場悲劇呀,傻了簡直。

時值2017 OK Computer邁向二十週年,Radiohead將同期錄製的數首未發表單曲與B side彙整起,重新發行了《OK Computer OKNOTOK 1997 2017》。Side B的旋律性更像The Bend,類似英搖琅琅上口的風格,而其中最喜歡的莫過於I Promise,其歌詞與編曲十分甜蜜,實在不像平時憤世而悲觀的Radiohead呀。


2. 《Story Op.2》鐘鉉(종현)(2017)

聽起韓文歌恐怕是過去的自己無法想像的。以往總認為韓國偶像只是經過公司包裝後推出的浮華產品,尤其看舞台或造型時忍不住感到尷尬,這樣的偏見使我從沒認真理解過韓國流行文化(去過SM Coex Aritum又是另一回事了)但今年不知怎的在準備研究所期間聽起Red Velvet,然後就快速淪陷下去了。大多時候看女團比較多,而前陣子在偶然的機會下聽到鐘鉉的《Story Op.2》小品集,實在是挺驚豔的——整張專輯聽下來一氣呵成,仍然是流行歌曲的編制,歌詞卻直達內心地透露不經意的孤獨和疲倦。不知道究竟該推薦哪首歌才是,目前最喜歡的是情歌눈싸움(Blinking Game)

雖然這麼說很浮濫,偶爾還是需要流行歌的養分吧。即便是素不相識、唱著無法理解語言的歌手,卻相當程度上將我從低潮中拉出,在幾個不安想哭的深夜總會聽起這張溫暖而治癒的專輯。忘記在哪個訪問中讀到,鐘鉉認為憂鬱和自卑感始終支配著情感,卻同時是推動他的原動力。那瞬間我懂了,為何我會被他的歌詞吸引,總感覺自己讀懂了細膩而不安的那面。論自卑和跟自己過不去這點呀,何嘗我也不是這樣的人呢。要幸福起來呢,我們都該幸福起來,論今年的期許無非如此。

非常喜歡整張專輯的風格。

7.19.2017

2017初夏東京散策(上):Wandering in Tokyo and Yokohama 東京+橫濱行

這趟東京行可說是臨時起意,對於這個東亞繁華大城我不曾有任何憧憬——一切歸因於研究所考試當晚,朋友從Facebook上捎來句:「我們去東京玩吧?」就這樣答應下來了。至於對東京的理解和預想則幾乎沒有,行程也只是大致排了下。整體而言此趟東京行與以往的旅遊經驗非常不同,一直以來我偏好仔細規劃行程、按表操課,這次卻一切從簡、隨性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