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2015

The Sound of Slience



天啊我愛慘這首歌了,愛到必須為它寫一篇文。
(其實以往不特別喜愛James Blake,也約略有一年沒聽到這個聲音,不過聽完這歌卻覺得「啊怎麼好像又更好了些!比Retrograde還引人入勝,還有戀愛的感覺!」聽來誇張了但是真的。)

這是首老歌翻唱,不過有著強烈的James Blake風格,編曲讓我有幾瞬想不起原本該是怎麼模樣。有別於1964年Simon & Garfunkel的原始民謠版本,The Sound of Slience變得更空靈、虛無縹緲,歌詞中的夢境與意象在他聲音的演繹下似乎更加具體化,而字裡行間的疏離與孤寂更是被放大至彷彿直指靈魂。

歌名與歌詞都十分諷刺——Sound of Slience,沈默之聲,這豈不自相矛盾?
又細讀歌詞可以發現它批評著人類情感交流的喪失與消費主義(cosummerism),然而敘事者陳述的對象卻不是人、而是黑暗。這是否意味著敘事者是個默默觀察社會現象的邊緣人(或是個自命清高,對現實不屑一顧的人),由於缺乏聽眾以至於黑夜成了他的老友?那麼,這首歌的流行與廣傳不也是種諷刺嗎?

這首歌曲的敘事與ptt八卦版起手式再相似不過了,總是「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不夠政治正確、聳動不已的消息。回顧1960年代美國政治與社會現象,冷戰歷史背景、出兵越南創造大量軍事支出以及麥卡錫主義下莫須有的指控,即便身為二戰後最繁榮的國家,美國仍深陷躁動與集體恐慌的情緒中。於是Paul Simon提出了他的觀察:上萬的人們交談著卻沒有說話;聽見聲音卻沒有真正傾聽。是啊,在人人自危的環境下真心的交流不免成為奢望,遙想當時的環境,號稱最民主自由的美國是否佇著自由女神卻也活在(另一種)鐵幕之中?

在歌曲的最後則寫著:
“The words of the prophets are written on the subway walls, and tenement halls, and whispered in the sound of silence.”
我想這控訴著政府與主流社會忽略來自底層、最草根的民意,而弱勢者總因缺乏得以大聲疾呼的社會資本終究流於沈默。這放到現代台灣來看不也十分貼切?改革訴求、時事針砭往往無法博得媒體版面,大眾更是漠不關心,公家機關踢踢皮球就把事情打發;人們追求霓虹燈光、勁歌金曲等最浮誇無害的一切。很遺憾地,時過五十年、相隔半個地球,相同處境仍不斷上演,像癌症般侵蝕著社會。這是多大的不幸呀,而還有哪個傻子願意挺身而出呢?

題外話,閱讀歌詞讓我有兩個聯想:一為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自傳《失・意・錄》中述說1960年代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求學經歷與社會事件皆與歌詞相互呼應;另一則為攝影師杜可風談論香港霓虹光影特色的Youtube影片。其實我十分喜愛香港的街景,雜亂紛擾卻霓虹絢爛,不過反思其後的物質主義、拜金與過度消費帶給城市居民的困擾,Simon & Garfunkel的批判也再中肯不過了。

好吧原本只是想說James Blake好棒結果一下寫了這麼多。
那請容許我再說一遍我愛James Blake。

參考資料:
- Lyrics on Genius.com
中文版解析